面向新未來:後化石能源時代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面向新未來:後化石能源時代

作者:劉建生著
出版社:經濟日報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1日
ISBN:7801804821
語言:繁體中文

以《誰來養活中國?》一書而聞名的萊斯特·布朗曾發出警告:西方發展的經濟模型--以化石能源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用過即棄的經濟模型,已經不適用於有30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也不再適用於目前有12億人口的富裕工業國家。全球必須趕在因石油、谷物和原材料匱乏等地緣政治問題而引發新的政治沖突,以及導致經濟賴以發展的社會秩序瓦解前,迅速采取「替代計划」。 本書以大量事實證明「化石能源時代」即將結束,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後化石能源時代。 化石能源的逐漸減少對中國產生的挑戰是最大的,有人擔憂「中國如果缺糧50%,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來供養中國。」中國必須走一條全新的道路,不能再重復發達國家的老路。 作者從物理學的基本觀點出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行了大膽探討,向傳統經濟學的價值觀和研究方式發起挑戰,提出全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人類財富能量特性的分析方法,並運用能量特性對國際資源競爭格局和趨勢、國民經濟發展走勢、中國面臨和緊要問題做出了分析和預測,提出了中國應對後化石能源時代一系列緊要問題的參考方略。

前言/l自序/5導言/1 引子/1 本書要強調的主要內容/7 化石能源危機的必然性與嚴重性/7 后化石能源時代概念的提出/11 過渡期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形式及特點/13 在后化石能源時代中國應堅持六大原則與一個基本點/13 太陽能電池是希望之星嗎/15 核能與核聚變問題/19 先合作用與利用cO2增加糧食收成的思考/21 數學、物理、工程技術的思維方式對了解人類社會能量特性的啟示/24 正確認識人的能力與能源關系/28 關於對經濟學一些觀點的思考/29 人本主義與人盡其才、物盡其用/30 后現代與后化石能源時代提法的有關問題/33 影響當代歷史與未來的基本因素以及歷史性的力量/34 能源問題與國際政治新格局/40 中國未來發展的重點與難點/42 道德治國問題/44 中國的國家地位/47社會科學的物理學探討(一)/49社會科學的物理學探討(二)部分問題的說明/57第一章 動搖人類現代文明根基的挑戰/67第一節 能源問題/67 一、石油/68 二、天然氣/76 三、煤/81 四、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環境影響/82 五、全球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巨大壓力/83 六、化石能源的難以替代性/86 七、能源分布的國際政治壓力/90 八、危機可能出現的形式/92第二節 糧食問題的挑戰/100 一、挑戰的本質/101 二、糧食需求增長的壓力/103 三、糧食增產常規辦法已基本用盡/104 四、城市發展對土地的占用/106 五、其他經濟作物占用耕地將大幅增加/107 六、環境與生態所產生的問題/108 七、能源危機對糧食生產的影響/108 八、糧食危機/109第三節 后化石能源時代全球演變的趨勢/111 一、八個因素在急速推動全球向后化石能源時代的過渡與發展/111 二、后化石能源時代全球演變大趨勢/[22第二章 史無前例的應戰:人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133第一節 應戰的核心思考/133 一、挑戰的本質與確定性/133 二、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能源/137 三、人類與地表構成不可分割的生態體系/141

此自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好閱讀與理解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國與世界未來發展的探討。本書是站在物理學的基礎上觀察、思考、探討人類社會的未來。本書中是從兩條路徑出發,用物理學討論人類社會問題。一條路徑是從純物理的角度進行推導,對大部分讀者來說較難懂,因此選擇放在本書的前言及附錄部分。第二條路徑是借助傳統的社會科學思考模式,用物理學的基本觀點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觀察、思考、討論。本書所有基本觀點和結論都是從物理學最基本的理論中直接導出的。 討論人類社會的發展,可有多種方式和多個角度作為其立論的基本點。有從所有制方面,有從生產方式(如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有從勞動工具等等。在本書中我更多地是從物理學的能量觀點出發來觀察人類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書主要是對人類社會能量特性的探討。 在本書中我采用了物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所有物體以及體系的性質、狀態都可以最終用其相應的能量狀態予以描述,其變化過程也可用能量轉化的方式描述其特點及性質。采用此觀點,我們將狩獵時代稱之為動物能源時代,將農耕時代稱為植物能源時代,將工業革命時代稱為化石能源時代,並將未來我們即將面臨的又一變革時代稱之為後化石能源時代。由人類依賴的能量(能源)形式,探討這種能量產生的根源、大小、特性,獲得能量(能源)的方式、大小,使用能量(能源)的方式、大小和相應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其時代的能量特征、性質及變化方式.並用其主要依賴的能量形式(能源形式)作為其時代的標態。 書中正文采用7歷史學大師湯因比的觀點:人類發展最根本的模式就是:挑戰與應戰。在書中突出兩個閘是作為豐書的基本架構: 一是后化石能源時代對壘球人類的挑戰以及應戰; 二是后化石能源時代對中國的挑戰以及應戰。 這兩個挑戰都是嚴竣的,甚至是帶着血腥味的。「9·11」事件,以及兩次伊拉克戰爭,使這種挑戰的血腥味讓世界上印使反應最遲鈍的人都覺察到了這種挑戰的嚴峻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后化石能源時代已經揭幕,「9·11」事件就是人類后化石能源時代的揭幕儀武。沒有什麼事件比這更令人震撼與巧合:19個劫機參與者有15個來自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家沙特阿拉伯,而被撞擊的對象就是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美國。 這兩個挑戰本質都相同,這就是涉及人類根本「有無」問題的挑戰:我們在未來能否獲得足夠的糧食與能源來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以及由於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而增加的需求。 對中國而言,這種挑戰就是現代化、后現代化能否實現的挑戰,也是化石能源時代及后化石能源時代社會的新架構與重構的問題。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重大問題。僅提出問題容易,關鍵是要提出應對挑戰的真正策略。為了搞清楚石油、燃炭、天然氣是否如眾家所說是有限的及有限到什麼程度.不單對起源理論要了解,還要能按自己信服的理論去評判各種化石能源起源形成的各個流派的各種理論,以致於需要到地球起源,甚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中尋找到評判的依據。而在細節上探討能源的利用效率又需要在對內燃機(主要是汽車耗能問題)、蒸汽機技術有所了解,並且予以基本評判。為了捕清楚糧食問題挑戰的本質,我幾乎成了農業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看了育種、土壤、生態學、植物學、農作學、栽培等一大堆農業方面的書。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