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文藝風景管窺:中國內地與香港,1949-1967【POD】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冷戰文藝風景管窺:中國內地與香港,1949-1967【POD】

作者:杜英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ISBN:978957151831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22元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地與香港,嘗試討論冷戰文化的緣起、構型及其問題。作者引入冷戰文化的研究框架,或以文人的空間流轉及其作品的傳播流布為線索,或以同一時期不同區域小至文藝專題大至文藝生態作對照,管窺兩地文藝風景參差錯落之處。本書一方面歷史化地透視各種政治力量在當地文藝場域建構過程中的深度參與及其長久影響;另一方面,也將戰後文藝走向與文人流轉置於更為廣闊的國際冷戰格局下進行理解與反思。

作者簡介

杜英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柏林自由大學歷史與文化研究系博士後。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2010-2011,2018)、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歷史系(2017-2018)、香港中文大學(2014.7,2015.2)等訪問學者。研究計劃獲得中國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社科基金、歐盟瑪麗‧居禮研究基金與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基金等資助。專著《重構文藝機制與文藝範式:上海,1949-1956》(上海:三聯,2011)獲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著作類)。

導論:冷戰視野與20世紀中期文學研究的
現狀與方法  1
一、20世紀中期文學研究之現狀與方法  2
二、國際冷戰文化研究之現狀與方法  7
三、新視野與新課題  11

第一章 幕布上的冷戰:
《腐蝕》的改編與意義  31
一、「她」之命名:從「特別任務」者到「美蔣特務」 34
二、「她」之生死:從「美蔣特務」到「反革命分子」 58
三、「反特片」之濫觴:欲望表徵與政治編碼  71

第二章 時代文學的典範:
趙樹理的文藝實踐與理想  83
一、小說形式的綿密性:人事、場景與時間  85
二、小說圖景的整體性:階層、性別與權力  94
三、「新啟蒙運動」:以民間本土為正統  102

第三章 風景詩學的重構:
1949年後沈從文的審美困境  113
一、「復筆」的困境:風景與抒情  115
二、審美的困境:風景與美學  131
三、「抽象的抒情」:有情與事功  141

第四章 左翼文藝的承繼:
《二月》的改編與接受  149
一、從浪漫「孤雁」到革命青年  150
二、從批判公映到觀眾熱捧  163
三、冷戰政治訴求與文藝觀念構建  171

第五章 西洋文藝的取捨:
批判18、19世紀文藝作品  177
一、重估現代主義文學:好懂與難懂  179
二、文藝教育與報刊出版:翻譯與衍生  188
三、餘音未絕:表演與重生  201

第六章 香港現代主義:
文學理想樂園與自由民主精神之重建  215
一、文藝新潮社:人類靈性的探求者  217
二、《文藝新潮》:文學的烏托邦  230
三、世界主義:撫觸國際文壇脈動  236

第七章 離散的純境:
香港疊印、中國關懷、世界想像  247
一、馬朗:跨越滬港的吟詠者  248
二、楊際光:純境遠景的追夢人  265
三、李維陵:理性時代的守望者  277

第八章 殖民地的「賣夢人」:
冷戰與現代主義的煉金術  291
一、夢囈式的抒情:形式創新及其限度  294
二、殖民地的苦悶:美援文化的在地化  310
三、「銜卵築涯角」:複述自我  317

第九章 跨界的限閾:
香港左派電影的冷戰命運  321
一、香港左派電影的身分建構:「中間性」特質  325
二、本土的政治限制:香港、美國與臺灣  334
三、內地的政策變動:滬港合作、衝突與中斷  343

第十章 幕布後的冷戰:
香港的電檢制度(1947-1971)  361
一、電檢規例與特別顧慮(1947-1956)  364
二、政治審查與內地電影(1954-1971)  371
三、政治審查與美新處電影(1949-1971)  389

參考文獻  399
後 記  417

 

導論 冷戰視野與20世紀中期文學研究的現狀與方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後世界冷戰格局的開啟,促使美國政府通過「文化外交」,積極參與並影響亞洲地區的戰後文化重建。而這一時期,就中國政治與文化而言,亦是關鍵時刻。此時,中國香港,由日本殖民地重新變為英國殖民地;臺灣,結束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轉由國民黨政權接管;而大陸,稍後於1949年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處於不同位置的中國知識分子出於信仰信念與利益考量,部分移居臺灣、香港等地,部分由海外返回大陸投身於建國熱潮。國共內戰、共和國的建立以及世界冷戰格局的開啟,使得不同區域在20世紀40-50年代都經歷了頻繁的文人空間流轉與文藝場域的重構。 在文學與史學研究者的推動下,戰後初期兩個歷史時段(民國時代/共和國時代,臺灣殖民時代/戒嚴時代),三個地理空間(大陸、臺灣、香港)交接處的複雜面相,已漸次顯現,但尚待開發的空間仍然相當寬闊。一方面,在中國20世紀文學史研究中,既有的研究框架往往遮蔽了冷戰格局之於各自文學場域構型以及三者結構關係形成之作用的討論。而冷戰文化所產生的持久文化影響亦缺乏系統的探討。另一方面,就國際冷戰研究而言,儘管文化冷戰的重要性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獲得國際學者的關注,但冷戰研究仍多側重於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層面。就英文學術文獻而言,近年來文化冷戰研究仍多以歐美的「文化外交」為中心。「文化外交」,又稱公共外交,指國家及其人民之間以促進相互理解為目的的思想、信息、藝術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冷戰時期,美國對香港、臺灣開啟的文宣活動,目前已引起學界關注。就三地而言,從冷戰文化視野出發,對不同區域文藝形態與機制進行考辨鈎沉、比較梳理,目前尚缺乏系統研究。


相關書籍